為國家培養「喜歡學習」所以能「高效學習」的人民

傳統教育偏好使用「外在獎勵」來鼓勵學習者。透過不停的競爭,培養出一群「為考試而學」的人,以及其他跟不上的「討厭學習」的人。這兩個現像,被稱為「獎勵的隱藏成本 (The Hidden Cost of Rewards)」,造成國家教育資源極大的浪費。

為考試而學的那群人,經過國民教育的洗禮後,被培養成了「被動」的學習者。當離開學校,外在獎勵消失後,他們的學習就停止了。至於其他學子們,在傳統教育播下「學習很討厭」的種子之後,就算他們在學業之外的領域有天賦,也很難有所發揮。



每年數百億的教育資源,原本想讓國更強盛,卻很可能因前述的隱藏成本,導致了反效果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學術界認為內外獎勵必需平衡,才能造就學業及人生都成功的學習者(詳見:Sansone & Harackiewicz, 2000)而每年政府投入的海量稅金,也才能真正透過教育轉化成國家的全球競爭力。

廣泛閱讀/視聽的方法利用學習素材本身的價值當做獎勵 (intrinsic rewarding),學習者愈努力,得到的獎勵(樂趣)自然就愈多,最終將能造就「喜歡學習」的人,相當適合用來平衡過度重視外在獎勵的傳統教育現況。筆者期待能透過推廣這個教育方法培養學子們的國際視野,為國家做出貢獻。

放 ~ 輕 ~ 鬆 ~

廣泛閱讀/視聽又被稱為「自由自主閱讀/視聽」(Free Voluntary Reading / Viewing),反應出前述執行技巧「找自己有興趣的讀」,不要讀的有壓力,讀爽的即可。廣泛閱讀強調讀者應該要持續一段時間,安靜的自己一個人閱讀 (Sustained Silent Reading, SSR),強調學習者最好會因為太喜歡而「讀到忘我」( compelling input )。廣泛閱讀在美國教育界亦被大量使用,其做法被稱為「放下一切開始閱讀」(Drop Everything And Read, DEAR),用來強化美國國民的英語語文能力。

這樣子高度自由的學習方法,應特別提醒語言學習者「不該強迫自己硬學」超出自己實力範圍的素材。網路上常見的誤解,是要求學習者找類似 CNN 那種高難度,高速度的英語來練習。聲稱聽不懂仍要堅持原速去聽,重複聽,分段聽,力求每個字都聽懂,最後甚至還有老師會要求再加速去聽。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「潛意識排斥英文」。

當潛意識排斥英文,會產生如上圖所示的情感濾器 (Affective Filter)。不知不覺中,減少每次真正進入腦內的英文量。反之,若按照本文建議,以「聽懂、享受內容」為原則,當追完幾部連集,習慣了 Youtuber 的說話方式後,很快您就會發現,再快的英語您也能聽得懂了!